Menu
这是描述信息
通用分类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12

概要:热极结合抗酸及粘膜保护剂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盛剑秋  晨智敏  张英辉  李爱琴  伟  余东亮  田素丽

北京军区总医院  消化内科

[摘要] 目的: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 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疗程均为4 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结节消失率显著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热极结合抗酸及粘膜保护剂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关键词] 疣状胃炎; 热极治疗;内镜

Clinic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 Treated with the Heater Probe under the Guidance ofEndoscopySheng Jianqiu Chen Zhimin Zhang Yinghui Li Aiqin Yan Wei Yu DongLiang Tian SuliIG Department,Beijing Arm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700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 from 60 cases treated with theheater probe therapy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doscop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rucouslocus eliminating rate and the relieving rate of clinic symptoms after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the heater probe was therapeutically efficacious for verrucous gastritis.

Keywords: Verrucous Gastritis; Endoscopy; Heater probe

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上腹疼痛、饱胀、烧心、反酸等, 被列为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疾病之一〔1〕,因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病变恢复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60 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患者,全部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胃镜肉眼见胃窦和(或)胃体粘膜有3 个以上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糜烂,隆起高度1~3mm,直径<10mm,顶部中央有脐样糜烂,呈疣状外观〔2〕。胃镜检查伴有活动性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未进入本研究。疣状病变的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31例。13C 检查和病理检查确定HP 感染者29 例。患者有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等症状。血液生化检测正常,1 个月内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粘膜保护药物。入选患者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最小21 岁,最大72 岁,平均40 岁。病程2~6 个月,平均3.3 个月。病灶数最少5 个,最多55 个,平均15.3 个。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资料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情况比较

分组

例数

性别

男  女

年龄

病程

病灶数

Hp 阳性例数

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对照组

30

17  13

 38.5±0.3

 3.8±0.5

 14.9±3.7

 15

15

治疗组

30

18  12

41.6±13.5

 3.2±0.6

15.8±3.5

14

16

2.方法:术前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禁食8h 以上; 采用Olympus XQ240 电子胃镜和HP-A100内镜热极治疗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治疗组在电子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利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内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至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焦痂形成为止。数十个疣状结节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治疗。术后禁食2h,2h 后进软食,并给予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 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均给予根除HP 治疗(雷贝拉唑20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均1 日2 次×1 周)。对照组常规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 周,HP 阳性者给予根除HP 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

3.疗效判断分为临床症状指标和客观疗效评价。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5 个症状,每个症状20 分,按严重程度及频度分别计分,计算疗效指数。显效:疗效指数>80; 有效:疗效指数51~79;好转:疗效指数31~5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客观疗效评价:计算内镜下治疗前后疣状结节的数目。

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算统计量,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1)。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8

19

3

0

90

对照组

30

2

10

15

3

40

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t=5.201 P < 0.01

2.治疗后两组胃内病灶数的变化: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内病灶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3(P<0.01)

3.不良反应:在胃镜下热凝术灼疗后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烧灼感,但无穿孔、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疣状结节病灶数目改变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疣状病灶数

治疗后疣状病灶数

疣状病灶减少数

疣状病灶消失率(%)

治疗组

30

19.3±13.9

0.5±0.2

19.1±13.2

 97.4

对照组

30

 19.7±12.3

9.6±8.7

 10.8±7.8

 51.4

两样本差值t 检验,t=2.97 P<0.01

三.讨论

疣状胃炎又称痘状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大多<10mm,好发于胃窦,其次为胃体。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HP 感染与疣状胃炎密切相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其发生与中毒、摄入有害物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但这种观点仍有较大争议,且抑酸对糜烂有效,而对部分隆起改变无效,故不能肯定疣状胃炎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本组研究结果证明质子泵抑制剂仅对部分病例有效。

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多伴重度炎症,甚至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腺体的萎缩等,本组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个观点。而且HP 感染会加剧粘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有研究提示,疣状胃炎的持续及上皮增生,有可能发展成癌,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肠化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疣状胃炎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故必须去探讨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治愈疣状胃炎,以中止癌变的发生。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针对病因疗法,传统治疗以抑制胃酸和胃粘膜保护药物为主,也有用抗HP 治疗方法来清除病灶,但疗效均欠佳,临床治疗颇为困难。

热极系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使局部病变组织快速升温达到蛋白质凝固,实现有效的热凝,病灶组织坏死、脱落,同时改善粘膜的血液循环,保障组织血流灌注,增加了氧和营养的供给,加快组织修复,促进愈合,同时兼杀菌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热极的温度170-240 即能较快热凝又能达到有效破坏限于粘膜层的目的,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提示治疗病损仅限于粘膜层的糜烂即有限又比较安全。与以往的高频、射频和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相比,热极除了可以点灼以外,还可以“平扫”,这样加快了治疗速度,尤其对于较多的疣状病灶更为方便,我们认为胃镜下热极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理想的、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在本组试验的预实验期间,热极治疗后未及时应用抑酸药和粘膜保护剂,治疗后患者出现治疗部位疼痛的频率较高,这是因为胃粘膜组织热凝固后组织坏死脱落,进一步胃粘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炎性反应所致。本组热极治疗后均应用了抑酸和粘膜保护剂,仅有两例发生较明显的腹痛,这两例病人胃内疣状结节病灶较多达45 及50 个,而且均给予了一次性大面积治疗,考虑因为热凝治疗引起的组织创伤面积较大所致,所以对于疣状结节病灶较多的病人应尽可能分次治疗,而且治疗后应常规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樊代明,陈强第10 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报道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4

2. Misie wicz J JThe Sydney systerm: a new classication of gastritis, working party report of the world congresses of gasroenterololgy[M]. London mellourne Blackwell, 1990.36

3. 王永华,郭荣斌,汪鸿志.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300

4.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4.

5. 冯莉,吴云林,钟捷,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 例[J].世界华人杂志,2000,(12):69

6. 徐三平,易粹琼,张锦坤.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酸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38.

7. 谢勇,吕农华,陈江,等.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的影响.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204

8. 朱明华,戴文森,丁化野,等.疣状胃炎的病理学和单克隆抗体MG7 免疫组化检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0,11:273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华亘控股微信公众号

ICP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21677号 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   Design by CE ULITAME